施一公:转基因问题上要相信科学家(1 / 2)

“当代钱学森”施一公:转基因问题上还是要相信科学家的话。

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,转基因技术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,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。在这众说纷纭的舆论场中,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关于转基因的观点,为我们拨开迷雾、理性看待这一技术提供了关键指引。

施一公,这位在科学界熠熠生辉的人物,拥有着令人瞩目的履历。1967年出生的他,1989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,随后于1995年在美国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斩获博士学位。他长期深耕于细胞凋亡及膜蛋白等研究领域,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。从1998年到2008年,施一公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,从助理教授一步步成长为Warner-Lambert/Parke-Davis讲席教授 ,在国际学术界声名远扬。

然而,在2008年,面对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(HHMI)研究员的高薪邀请,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婉拒,全职回到清华大学。彼时的他,已是国际着名结构生物学家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,放弃这一切荣华富贵回归祖国,这份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令人动容。他的回归在全球海外华人界引发了巨大震动,被赞誉为“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”,《人民日报》也发文盛赞他的归来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显着标志之一。

回国后的施一公,在科研和教育领域持续发光发热。他担任清华大学教授,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还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,现任西湖大学校长以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。他一心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发展,为培养优秀人才、产出顶尖科研成果倾尽全力。

在转基因问题上,施一公的观点旗帜鲜明。

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上,面对《科技日报》记者关于如何看待转基因的提问,他虽谦称自己并非植物学家,是以业余角度作答,但随后的阐述却展现出深刻的见解。施一公坚定地表示对科学笃信不疑,他深信植物学家能够针对转基因问题给出完美解答,像农科院、科学院的各个植物研究所、农大等科研机构中从事转基因研究的专家们,都是值得信赖的权威。他强调社会对转基因的恐惧毫无必要,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,各国政府对于转基因作物、粮食等的调控都极为严格。网络上那些引发转基因恐慌的例子,大多未经科学证实,只是道听途说。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在认真对待转基因问题,公众实在无需过度担忧。施一公还特别指出,转基因问题的发言权理应交给科学家。科学家们会依据严谨的研究和实验,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建言献策,他们在转基因领域的专业判断和权威解读,是值得大众信赖的。

施一公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还曾介绍:“转基因的东西我们都在吃,过分夸大转基因的危害显然是不实之词。”在他看来,转基因的安全性需要逐一研究,但从现有科学认知和实践经验来看,转基因技术并不像部分人想象的那般可怕。事实上,他问过很多生物学家,大家一致认可转基因的安全性不存在争议,科研工作者们自己也食用了几十年转基因食品,根本不在意其是否为转基因。

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权威、食品毒理学学科创始人陈君石院士也曾表示,转基因作物中表达的蛋白质经过系统安全性评价程序,新作物和母体作物在营养和非营养成分方面没有明显差异,其他如基因组/转录组和代谢物表达、动物致敏性试验等方面也未见异常,因此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同样安全和具有营养。“人的消化系统,不会区别是不是转基因食品,所有的蛋白质进入人体都一样进行消化吸收,至于它是什么基因,并不会影响人的基因。”这与施一公的观点相互呼应,进一步佐证了转基因食品的安